文化是什么?——我的读书随笔 || 万晓阶
编辑:admin 日期:2025-03-18 12:41:13 / 人气:
到达目的地后,黑人司机坚决不肯收车费。他说:“小时候,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,但我母亲告诉我,因为我们是黑人,注定低人一等。如果她当时能像您这样回答,今天的我可能会是另一个我。”
这个故事如同一颗石子投进我内心的湖面,激起层层涟漪,使我深刻地领悟到,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,都是在播撒着不同的种子。一句善良、温暖且富有智慧的话语,就像一颗蕴含无限生机的种子,可能会在他人的心田生根发芽,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。这,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"口德"。
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:“没文化,真可怕!”那么,“文化”到底是什么呢?是令人羡慕的高学历吗?还是丰富的人生经历,或是见多识广的阅历?现在还有一些人生活富裕了,在房间的柜子里,办公室的桌子上摆放了很多书籍还有名著,墙壁上挂着各种字画,虽然要经常打扫上面的落尘,但也营造出了一种书香文化的氛围。种种这些,都确实与文化有关,可是,这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。
从宏观上讲,文化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和条件的长期博弈中,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;微观上,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,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生活方式、科技艺术、价值观、行为规范等。它如同一股无形却又强大的力量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
简单地说,文化并不是摆在柜子里的书,也不全是你读了多少书,有怎样的学位,而是你如何对待快递小哥的微笑,在电梯里是否抽烟、酒后是否驾车、排队时是否插队、对他人是嘲讽还是尊重的选择。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,文化的本质是向善的行动,是日常生活中各种选择的瞬间。
我还曾读到这样一段文字:"我原以为别人尊重我,是因为我很优秀。后来我慢慢明白,别人尊重我,是因为别人很优秀。" 细细品味这段话,便觉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优秀的人懂得尊重他人,而尊重和恭敬他人,其实也是在庄严自己,是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高尚的品德和修养。
历史名人苏东坡,当年他即使身处逆境,仍在担任杭州知州期间,主持修建苏堤水利工程,这是“仁者爱人”的具象化表达;他被贬黄州时创办了“育儿会”救助弃婴,将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儒家仁政思想落实于民间;即便在儋州贬所,还坚持开办学堂教化黎民,这种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坚守,正是一名士大夫的精神底色,也是他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现。
我在《豫苑文风》和《安乡老三届》自媒体网络平台都有过投稿,与两位编辑也有过交流。当我问及他们创办这种纯文学网络平台,是否能有经济收入时,他们淡然地告诉我:“读者若有打赏,平台会有少许提成,但靠这个来维持生活,那肯定得饿死。”
几乎不为经济收入,平时收稿审稿、编辑刋发,维持平台正常运行,这工作量可也不小。为了让读者享受到有品质的文学作品,花费了他们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,为了什么呢?仅仅是像他们自己所说的“因为喜欢”吗?
苏东坡的历史作为,前文那位白人母亲的行为,以及两位编辑老师的无私奉献,仿佛是一把精准的钥匙,为我们打开了理解"文化"最本质内涵的大门。文化,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叠加,更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,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,无需别人提醒的自律,和对知识对文明的敬畏姿态。这些珍贵的品质,才共同构成了文化的核心内容。
我们当今已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,文化的内容和传播已突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。新形态媒体既为文化传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,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浅滩和暗礁。此时更需要我们守护文化的本质:在直播间用理性对话替代人身攻击,在社交平台转发信息时核查真相,少弄那些低俗的文字和视频。为正确的价值观点赞和转发。
数字时代"口德"的文明火种需要大家共同守护,让我们将睿智与善意化作穿越光纤的春风,让文化在大数据中保持人性的温度。让更多的人成为真正“有文化”的人,用高尚的品德去温暖他人的心灵,让文化的光辉照亮时代前行的路。
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
推荐内容 Recommended
- 切实履行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09-06
- 夏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08-22
- 注意!河南下架15批次不合格食品08-10
- 食品小作坊禁止加工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08-07
- 上海盛夏抽查食品安全 差一点也不行08-04
- 网络谣言食品类别占比近半 为何经常刷屏?08-02